本文转自:人民网-湖南频道
七月的阳和土家族乡渔浦村,暑气渐盛,但孩子们求知的热情却丝毫未减。7月18日至19日,共青团慈利县委携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湖南张家界(慈利)站,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五育并举”研学夏令营。40余名乡村少年在这里收获了知识与成长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心里不舒服的时候,就像气球吹太满会炸,咱们得学着慢慢放气。”在心理课堂上,孙佩颖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结合生活化案例,引导孩子们认识情绪的多样性,并学习理性管理情绪的方法,她用“气球吹太满会炸”的比喻,让孩子们明白要学会“慢慢放气”,从而在互动中悄然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。
“女巫的毒药”游戏里,王亚君老师的巧妙将成语、古诗词融入其中,让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鲜活有趣。孩子们在游戏中积极思考,踊跃闯关,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。
汪楠智老师结合真实案例,为孩子们讲解反诈知识,“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”的防骗准则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。王宇航老师则跪在地上示范心肺复苏,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按压、吹气的动作要领。孩子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这些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命,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定向越野活动不仅考验孩子们的智力,更是对体能的挑战。孩子们在限时任务中奔跑、攀爬,在速度与坚持的考验中正视输赢,在汗水里培育坚韧品格。“虽然没拿到第一,但我跑完了全程!”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擦着汗,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,这便是体育精神最朴实的体现。
非遗手指画课堂上,非遗传承人王永红铺开画卷,指尖轻点便勾勒出张家界的奇峰。孩子们也学着用指尖蘸墨,有的画自家门前的小河,有的点出院角的桃花,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一双双小手间传承流转。
“竹子要洗干净,竹节才能穿得顺溜。”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削竹片、穿风铃、铺苔藓,亲手把山里的材料变成艺术品。当亲手制作的风铃在风中发出清脆声响,当独一无二的微景观呈现在眼前,孩子们脸上的骄傲藏不住,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变得可触可感。
离别时,孩子们拉着大学生的手,依依不舍地问道:“老师,你们明年还来不?”这场夏令营,是慈利共青团心系乡村娃的暖心行动,更是高校智力资源扎根湖湘大地的一次有益尝试。依托共青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,融合高校智力资源,这场教育实践不仅为乡村孩子播撒了成长种子,更探索出“教育赋能乡村振兴”的有效路径,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。(李昕怡 姚简文 代昕怡)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